1、培养目的及基本需要
(一)培养目的
培养具备社会责任感、创业革新能力和旅游职业素养、拥有国际化视线和策略思维能力、可以胜任现代旅游业与有关行业实质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基本需要
1、学会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拥有好的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
2、学会旅游管理基本原理,拥有从事旅游范围管理工作需要的入门知识、专业思维、实践能力与推行方法。
3、拥有开放的国际化视线,可以引领特定行业某一范围的革新进步。
4、拥有旅游业及有关行业的管理技能,可以开发潜在资源,创造综合效益。
5、拥有前瞻性的策略思维能力,可以把握旅游业进步进程中出现的新现象,解决旅游运行中出现的重点问题。
2、招生对象
具备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并具备3年或以上实践工作历程职员。
3、学习技巧与年限
全日制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非全日制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其中累计在校学习时间不少于1年。
4、培养方法
(一)倡导高等院校与旅游产业部门、科研机构和有关企事业等单位联合培养。结合旅游业实质状况和特征,培养方法可灵活多样。
(二)使用开放式、多样化的师资配备。聘请国内外知名的、具备丰富教学经验与管理实践经验的教师为研究生讲课。所聘请的教师不只具备在旅游高等教育科研机构的学习和研究历程并拥有较高的学历,同时还应当具备为国内外一流旅游企业、政府及行业协会担任顾问等或管理咨询的经验。还可聘请来自国内外知名旅游企业的领头羊、资深高管职员、旅游行政管理职员为研究生讲课。
(三)使用启发式与研讨式教学办法,理论联系实质,注意实质应用,看重培养研究生的思维能力及剖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中国旅游业进步实质中的案例进行教学,充分运用课堂讨论引导研究生进行创造性考虑。
(四)加大实践环节。对不同背景研究生的实习要有明确需要,并考核成绩。实习形式要依据研究生的实质状况做多种安排。
(五)学习成绩应以考试(包含口试)、作业、课堂讨论、案例剖析、专题报告、文献阅读等方面综合评定。面试请实务部门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讲课或开设讲坛。成立导师组,采取集体培养与导师个人负责相结合的指导方法。导师组应吸收旅游实务部门中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具备高级管理职位的职员参加。
5、课程设置
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
(一)核心必学课
1、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3学分)
2、专业英语(3学分)
3、旅游产业经济剖析(2-3学分)
4、旅游目的地开发与管理(2-3学分)
5、旅游市场营销(2-3学分)
6、旅游规划与策略(2-3学分)
7、旅游投资与财务管理(2-3学分)
8、服务管理(2-3学分)
9、旅游信息管理软件(2-3学分)
(二)方向选修课
各培养单位可依据我们的生源特征、结合自己的教学优势与所培养的人才特点,选择我们的专业方向,围绕专业方向开设方向选修课程。如旅游目的地管理、旅游餐馆管理、旅游社管理、旅游景区(景点)管理等方向的系列课程。选修课学分由各培养单位确定,建议每门选修课在1-3学分之间。
6、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选题要结合旅游业进步实质,论文形式可以是专题研究,也可以是优质的调查报告或案例研究报告。对论文的评价主要考核其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质问题的能力,看其内容是不是有新见解,或看其用价值(如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贡献)。
学位论文的评阅人中,须有1名实质工作部门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要有在实质部门工作并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具备高级管理职位的专家参加。
7、学位授与
完成课程学习和实习实践等培养环节,获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与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与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